苹果为何要将Mac Pro生产线转移中国?_制造 文/王新喜 日前,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前唯一在美国组装的主要装置——高阶台式电脑Mac Pro,其生产线也要被转到中国了。据说苹果公司在中国委托代工厂商是中国的广达电脑,地点是在上海周边的工厂。 这似乎与不久前传出的苹果要将生产线的15%~30%的产能转移出中国的讯息有点出入。 早前据据《日经》媒体称,苹果在去年12月组建了约为30人的生产线评估团队,正在研究供应链转移的事项,并已要求富士康、和硕和纬创等主要制造合作伙伴评估可行性,寻求iPhone、MacBook、iPad及AirPods产品线的转移。此前讯息人士透露苹果计划将 15% 到 30% 的硬件装配移出中国。 而据苹果一名发言人回应表示,最新Mac Pro是在美国设计与制造的元件,“最终组装只是制造过程的一部分。” 苹果将Mac Pro生产线转移中国,背后有哪些原因? 但在目前可以看出,苹果的硬件产品生产依然依赖中国的产业链。 早前川普加征的关税引发了苹果的反对,因为这意味着在中国生产的苹果产品成本将会大幅上升的,即便是当前的价格,苹果的iPhone和mac book等笔记本价格已经相当高企了,一旦加征关税,对苹果的产品销量将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但是苹果要将Mac Pro生产线转移中国,也有其本身的理由。
其一就是成本与关税问题,如果是由中国企业提供零部件,再由中国企业进行组装和在中国市场直接出售,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本土化组装直接销售避免的关税的影响。
其二是零部件的供应。根据今年年初《纽约时报》还对Mac Pro的美国生产线的报道,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是苹果不得不妥协,并依赖中国产业链的原因是——苹果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生产这款电脑时,他们为找到足够的螺丝而费尽了周折。而电脑一再推迟发售的原因就在于缺螺丝。
没想到的是,一颗螺丝钉也能难倒苹果这样的巨头。当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反映中国市场在制造业零部件领域的高效与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美国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完整性不足。
早在多年前,《纽约时报》就曾经报道指出:如今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
从目前来看,中国制造业以及形成的基础设施依然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美国戴维森公司(D.A. Davidson)的分析师汤姆福特表示,“中国供应链是苹果的一个较低成本的替代方案,苹果不必在美国重建一个基础设施”。
其实不仅仅如此,美国不仅仅在在规模、技术、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上存在差距,在技术工人方面也存在空缺。当然了,应对技术工人的缺口,苹果早就已经开始在其MacPro、iMac生产线上实施自动化生产,除了材料和最后组装,制造过程也基本无须人力。
但是,熟练的技术员工比当前智慧化程度不高的机器人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一旦在苹果对新的零部件要求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迅速配备不同的员工调整生产线,跟进需求变化。
比如机器人生产线欠缺灵活性与优化空间,若因为品控问题导致质量问题出现,往往会导致更大的损失。而从内部流动性来讲,设计师、工程师及车间生产员与熟练产业工人只有近距离的业务交叉,才可增强彼此的融合与了解,优化流程与产品品控问题,带来创造力。但如果车间员工与熟练产业工人这一环节的消失,让一堆机器替代,其中创造力与创新力也可能因此停滞。
因此说到底,制造业的关键与核心竞争力,终究是人,能被机器替代的,也始终是低附加值的部分。
如果追究本质,苹果在美国很难重建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因为重建基础设施,不仅仅是完善零部件产业链,而且需要更多的熟练技工。
库克也曾经说过,“在美国,你和模具工程师开会时,不知道能不能坐满这个房间;但在中国,你们可以填满好多个足球场。”“苹果之所以在中国生产产品并不是因为廉价,而是因为“技工”。
在2014年,一项以“为什么苹果在中国生产iPhone及几乎所有的产品”为题的美国研究,《纽约时报》就已经指出了原因,即中国有更多的中级工程师,有庞大的劳动力支撑和庞大的能立即提高产量的工厂,中国也不缺一站式的高科技企业。
此前纽约时报还提到一个案:“离iPhone预定的上架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美国找到并雇用监督iPhone生产的8700名合格的工业技师,所需时间将会长达9个月。但在中国,只需15天。”
中国的产业链丛集优势暂时无可替代
可以说,熟练技工与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才是中国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只有他们才能应对紧急需求的改变与提升技术标准来应对创新需求的冲击。
这背后其实反应了美国在整个智能手机零部件产业链层面以及在产业链技术工人层面的短板,电子材料加工工艺、沉积和镀膜技术、复杂测试和组装能力,这些能力是美国目前正在逐步丧失主导权的制造领域。
因此可以知道,中国智能手机、平板与电脑等硬件产业链的规模与零部件的完善性上已经做到了一定的高度与优势,中国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丛集。在《制造繁荣》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产业工地的观点,大致就是,产业公地上的每一“物种”(包括竞争对手、供应商、消费者、工人和诸如大学之类的机构)都不是孤立的,每一物种保持独特优势与关联的产业交换资源会让彼此获益。
而产业链丛集在地理上分布上的统一性与完整性会推动整个产业的集聚效应与竞争优势,精密工具制造者群体开发金属加工工具,那么它对于制造复杂纺织机械非常重要。每一物种保持独特优势与关联的产业交换资源会让彼此获益。
也就是说,距离上的邻近的企业间技术、人才和配套的完善,会让整个产业丛集受益,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节省成本与提升效率,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比如说,广达的工厂与苹果在亚洲的其他供应商很接近,这意味着Mac转移到中国组装将为苹果节省发货成本。而在美国,或许缺的就是这种完善的产业链丛集效应与规模效果来提升组装效率。
中国制造业应思考掌控核心议价权
其实美国的制造业供应链短板也不是今天才存在,而是在美国制造业领域存在已久。
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学会(ISM)释出的2015年资料显示,2015年12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从11月的48.6降至48.2,此前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也释出了一份《中美德日韩制造业对比分析》报告,显示出,在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当中,美国排在德国与日本之后,在人均增加值排名方面,美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甚至低于韩国的7477美元。
Mac Pro是苹果公司在美国组装的唯一主要装置。这也是为什么川普一直呼吁让iPhone回美生产,要振兴美国制造业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电子材料加工工艺、沉积和镀膜技术、复杂测试和组装能力,这些能力是核心优势领域,也需要不断推动优化提升的,包括不断测试优化推动生产流程的优化,这也是主导制造业话语权的关键能力、带动高附加值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推动软硬件融合创新的关键。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就业之保障,国内供应链应该需要思考的是,需要牢牢把控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环节,掌控核心议价权,避免相关产业空心化,需要向上游移动并通过优化使之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这或许是国内制造业走的更长远的关键。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我的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