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背后:是不是真的“智能”?从安卓系统到嵌入式设备,再到现今的开发板级别,智能硬件似乎在不断地向着“反变智障”的方向前进。然而,这些所谓的“智能”设备到底有多聪明?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意识、思维过程的一种模拟,而我们家里的那些灯泡能思考吗?它们是否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和响应我们的需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回顾历史,最初被称为“智能”的东西其实就是电视机,它们通过安装安卓系统变得更加接近于手机。但随后,“智能”这个标签就被滥用了。冰箱、洗衣机、电灯泡等各种电器都被装上了安卓系统或类似的操作系统,并且声称自己拥有了“智慧”。然而,这仅仅是在使用通用的操作界面进行控制,并没有真正提升其功能或能力。
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将这些设备简化成针对性的嵌入式设备,只能与特定品牌的手机APP配合工作。这就好比把一个完整的人工模型缩小到只剩下几个关键部位,结果可能连基本功能也无法正常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能说这些设备是真正的“智能”产品吗?
更糟糕的是,每个厂家都推出了自己的APP,让用户不得不在众多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跳来跳去,即使是一些主流产品也不例外。消费者面临的是一个复杂而混乱的世界,其中每个人都在试图以不同的方式来掌控他们的手中物体,但却缺乏一致性和标准。
京东微联这样的服务虽然宣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上它只是整合了一部分合作伙伴,不包括所有支持的小众品牌。而如果行业建立起统一标准,那么那些想要借此机会做手脚的人将会受到淘汰,最终导致一些所谓的“智障”硬件将会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最后,我们应该记住科技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创新。如果我们真心希望看到真正有用的、高效率但又低调存在于生活中的技术,那么我们必须要求制造商和开发者遵循这一原则,创造出既实用又易于使用的产品。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无论多么高端或看似高科技的地步,最终都会沦为过时和废弃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