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港股风暴中的稳健力量南向资金百亿抄底布局未来新机遇

近期,全球资本市场因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预期而陷入动荡,港场亦未能幸免,经历了一轮显著的调整。截至4月8日收盘,恒生指数、科技指数和国企指数在4月内分别下跌了12.94%、15.32%和12.75%,均触及阶段性低点。

然而,在市场普遍恐慌抛售的氛围中,南向资金却逆流而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扫货”风潮。自4月初以来,港股通资金已连续四个交易日净买入额超过百亿港元,成为市场中的一股清流。

4月8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达到153.73亿港元,重点增持了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中国海洋石油、中芯国际和泡泡玛特等企业。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短期市场波动与长期价值之间的深刻博弈,同时也体现了全球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价值的重新审视。

此番港股调整的原因主要有三: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预期扰动、美联储降息推迟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收紧,以及部分科技股配售带来的市场压力。然而,南向资金的持续涌入,却透露出市场对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的不同看法。

数据显示,4月1日至3日,南向港股通单日净买入额分别达到198.6亿、117.2亿和287.9亿港元,其中4月3日的净买入额更是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资金主要流向了具有高成长性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如小米、腾讯和中海油等。

高股息板块也成为资金的避风港。红利低波ETF连续多日获得资金增持,显示出投资者对稳定回报的强烈需求。

尽管关税政策短期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提升了盈利的不确定性,但长期来看,港场的关注点仍将回归到企业基本面和行业景气程度。随着部分上游AI及机器人产业链个股估值的大幅调整,其投资价值再次显现。

在这一轮市场动荡中,南向资金的百亿级抄底行动,不仅揭示了市场恐慌情绪与资产长期价值之间的分化,也预示着新的投资机会正在孕育。从南向资金的买入清单中,我们可以窥见哪些企业能在危机中率先突围。

南向资金主要聚焦于高确定性科技龙头和高股息避险资产,这实质上反映了两个核心逻辑:一是关税冲击对港股基本面影响有限,企业盈利韧性主要由国内经济修复主导;二是市场错杀下,具备国产替代潜力、全球化布局能力及政策红利加持的标的已跌出投资价值。

具体来看,小米集团因智能汽车和AIoT生态的突破而备受看好;中芯国际则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保持在高位;中国海洋石油因高股息率成为避险资金的首选;而泡泡玛特则凭借全球化布局和盲盒IP矩阵构建消费粘性,抵御宏观波动。

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既能以技术壁垒或商业模式抵御宏观波动,又深度契合国内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需求。因此,南向资金的布局已勾勒出港股未来的突围路径:硬科技企业以技术自主性对冲关税风险,能源与基建依托政策红利筑牢安全边际,消费新势力凭借全球化与IP黏性穿越周期。

在科技主线上,AI与硬件创新将持续驱动业绩增长。腾讯、中芯国际等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全球AI算力投资周期。同时,随着消费电子市场的回暖,小米等企业也有望受益于换机潮和广告复苏。

而在高股息资产板块,防御属性与政策红利并存。一方面,“中特估”持续深化,央企分红比例有望提升;另一方面,在美联储降息周期下,高股息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政策变量也为港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内地流动性宽松和港股改革将改善市场结构,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上市。同时,南下资金的持续扩容也将提升港股的定价权。

在全球避险情绪升温和政策扰动的双重冲击下,港场虽然经历了深度调整,但南向资金的连续百亿级抄底行动却揭示了市场的真实价值。科技成长与高股息防御成为穿越周期的关键。

随着流动性改善、盈利预期上修及风险偏好回升,港场将完成价值重估,从“估值洼地”向全球资本配置的“新平衡点”演进。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