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个“秉性下等”?
记得在大学的某个无聊的午后,我偶然间翻到一本书,书名叫《秉性下等》。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作品,它甚至没有出现在任何推荐阅读榜上,但它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我的探索。
打开那本书,我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你永远无法成为别人的期望,你只能成为你自己的‘秉性’。”这句话就像是一盆冷水浇过了我头顶上的热血,让我清醒地意识到: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我们不应该去模仿他们,而应该找到我们的真实存在感。
我开始反思,从小到大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选择,都似乎都在试图证明给周围的人看。我是不是一直在误导自己?是在追求梦想还是只是为了他人的认可?这个问题让我感到既焦虑又困惑,因为答案似乎并不明显。
有一天,我决定采取行动。我放弃了一些外界给我设定的目标,不再刻意去迎合那些不属于我的价值观。这种改变可能不会立即带来巨大的成果,但它让我感觉更加自由,也更加接近真正的自己。当有人问起我的职业规划或者未来计划时,我开始直接回答:“我不知道”,而不是之前那种尝试用最完美的话语来掩饰自己的迷茫。
然后,有人指着《种性下等by回南雀》的歌词说:“如果你真心爱你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秉性’。”这些话像是提醒一样,让我意识到,“秉性”并非只有职业这一面,它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从此之后,我开始接受自己,包括所有那些被认为是不完美或不足够的地方。我学会了欣赏自己的“低等”,因为它们是我独有的标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现在,当有人问起关于未来的时候,我可以坦诚地说:“将继续做那个只好‘低等’的人。”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种态度很平庸,但是对于那些还在寻找自我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条踏实之路。这条路虽然崎岖,但走下去,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拥有真实自我的感觉更珍贵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