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三月份起,中国空调行业实施了新的能效国家标准,但为不达标的空调提供了半年的过渡期。就在前几天那一连串高温天气中,北京的空调市场迎来了旺销之势。据了解,在目前至少有800万台未达标的空调库存待售,这将是各大企业甩卖这些不合格产品的最后机会,而消费者在选购时则需格外留意。
新国标规定,将空调分为五个等级,从一级到五级,其能效指标逐渐提高。一级,即最高标准,能效比达到3.4及以上;而五级,即最低标准,仅有2.6。此外,一切未达到2.6以下的设备将被禁止上市销售。而新国标还要求所有在市面上的空调必须在显眼位置贴上统一的能效标识,以便消费者能够轻松识别和选择。
推出这项新法规背后的原因,是当前我国能源紧张的问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寻求节约和高效使用能源的手段,比如改善现有的空调技术,使其更加节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现有的 空调能效比提升10%,每年都可以省去30亿度电。
对于这批超过800万台未达标库存产品,该如何处理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业内人士预测,这些库存中的符合新标准型号数量极少,因此厂家和经销商需要在9月1日前消化掉这些产品。这意味着即使价格较低,加上夏季是购买冷气设备最佳时期,大部分库存也可能会被销售出去剩下的,则可能流向对此类需求相对较低的地方,如城乡结合部、国内发展缓慢地区或第三世界国家。
卖场方面,他们既要清理旧款未达标机器,也要推广具有新能效比特征的产品。之前那些不能满足新标准的老机器,就像开胃菜一样以超低价格吸引顾客;而拥有更高能耗比值但价格更具竞争力的全新的模型,则成为了主打产品,因为它们返利给卖场更多,同时也是他们重点推荐商品。但尽管如此,有关这个变化的一些信息似乎并没有传达到大众:许多购物者的决策依然基于单价、健康以及设计美观,而非考虑到长远节约带来的好处。当记者采访了一些潜在买家的意见时,他们表示:“虽然未来用电成本降低是个好事,但现在支付得起哪个就买哪个。”
然而,并非所有宣称具有超越平均水平性能与高额节能能力的是真的有效。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室外机尺寸加大所导致制冷量增加,可以获得更好的表现,但这种做法并不总是安全可靠,而且会缩短压缩机寿命。因此,对于一些声称具有非常高 能率但实践效果尚不可知或存在疑虑的事例,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应盲目追求名义上的“绿色”或“环保”。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一点。他说:“近来很多品牌都强力推崇‘节省’概念,但我们仍需谨慎行事。大多数家庭电器最佳状态下的功率通常维持在3.5左右,这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如果某种商品确实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优异性能,那么它应当通过科学测试验证才被认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