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场景的日益普及,轻薄本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多元化,不仅包括日常办公和网页浏览,还扩展到了影音娱乐、图片创作等更高性能场景。因此,要全面检验轻薄本的移动体验,便需要更加贴近用户实际使用场景。理论性能测试与真实体验之间存在差距,而要检验轻薄本在不插电情况下的真实性能,则需要设备进行无外电源的情况下测试,这是以往评测中较少提到的。
既然移动场景已成为轻薄本重要甚至核心使用场景,那么“不插电”情况下的性能表现也将成为用户选购的重要标准。近日,英特尔在媒体分享会上介绍了搭载第11代酷睿处理器轻薄本,在真实移动办公场景中的插电和不插电两种情况下的性能实测结果,并与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的轻薄本进行了对比。
通过针对中、美、德三个国家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场景调查,英特尔发现笔记本70%以上的使用时间为多场合、多空间,覆盖应用类型包括办公、网页浏览、看视频听音乐或者图片媒体消费及创作。在进行性能测试时选择了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的基准测试,以及英特尔内部使用的一些实际情境,如生产力工具、网页浏览以及内容消费和创作方面进行测试。
另外英特尔还表示两种平台对比测试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如开箱即测(未对硬件及软件进行调整)、维持相同屏幕亮度、相同系统模式设定等。本次对比测试英特尔分别选择了五款设备,其中搭载英特尔第11代酷睿平台产品来自微星联想惠普以及英特尔NUC;参与对比的是联想和惠普提供搭载AMD锐龙4000系列处理器机型,其规格如下图所示。
Mobile Mark 18 测试
Mobile Mark 18 测试主要包含续航及性能两个方面。在下图中菱形标记位置为各五款电脑续航时间平均值(将笔记本电池容量均折算为50Wh),成绩分别550分钟左右以及590分钟左右,AMD领先约7%。
不过,在性能方面(蓝色柱状图),搭载Intel处理器笔记本平均成绩高于AMD超过50%。换言之,即便AMD平台笔记本当续航方面略有优势,但这或许是在牺牲其他部分基础上获得提升,这后文将进一步说明。
PCMark 10 Applications 测试
PCMark 10 是用户比较熟悉的一款测试软件,英特尔选择微软Office365作为微软office365 的工作负荷。此处深色柱状图代表插电状态下的成绩浅色柱状图则代表无外供的情况下得分,从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插电还是非插电状态下,都显示出了Intel平台产品相对于AMDplatform产品具有更稳定的表现差异,与前述数据类似展示了Intel平台在不同运行环境下的优越性。而对于AMDP platform来说,其在所有三项工作负荷中的表现都低于Intel platform,而且其非插电运行时表现最差,最大的降幅达到38%。
WebXPRT 测试
WebXPRT 主要针对浏览器网页浏览能力做出的综合评价,以此来分析如何提高这些任务执行效率。在这里同样可以看到Intel平台设备即使是在没有外部功率供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较好的执行效率,只有很小程度地(大约10%-12%,具体取决于是否考虑到CPU频率)的减慢速度。而且相反,对于那些带有 AMD processor 的设备来说,它们出现了一些明显而严重的问题,他们无法有效利用他们的大部分计算资源,因为它们试图从内存中获取更多数据,而不是直接从主存储单元访问它。这导致这些操作变得非常缓慢,大约48%到60% 的时间浪费掉了用于寻找数据而不是真正完成任务。这意味着,即使你拥有一个强大的CPU,如果它不能快速有效地访问你的数据,你就不会得到最佳执行效能。
SYSMark 25综合生产力应用程序
最后,我们看看 SYSMark 25 这个综合性的生产力应用程序,它涵盖了一系列不同的工作负荷,比如电子邮件管理、大文件传输等复杂任务。在这个领域里,一旦我们的系统被切换至直流供给模式,即便是在同样的物理环境里,它们通常都会因为过热问题而产生极大的额外功耗,并且由于缺乏足够冷却散热,因此会导致整个系统迅速崩溃。但总之,当我们把一切都放在一边并专注于纯粹技术上的考察时,我们发现 Intel 和 AMD 在这种特殊情境中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显现出它们各自独有的特色——虽然 Intel 显得更加坚韧不拔一些,但是 AMD 在某些关键点上的灵活性可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又充满期待。如果说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关注的是 CPU 对应 GPU 进行协调合作的话,那么今天我们似乎正在向一个新的时代迈进:一个关于 CPU 与其内置GPU之间协调互动能力的小小探索旅程。那时候,我们会逐步了解到每个新一代芯片组如何解决之前版本不足的地方,比如增加更多核心数目来提高整体计算速度或者增强他们能耗管理策略以延长您的手机寿命或至少尽可能地最大化您的充放電周期长度。但愿这一趋势继续下去,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看看科技界会推出什么样的创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