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前,摄影的微博回顾了一个时代的光影传奇,那时摄影离不开幻灯片,这种由照片制成的大尺寸教学幻灯片曾风靡一时。它们不仅展示了早期摄影技术的成就,也反映了当时教育和娱乐文化的一面。
记得中国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他在美国观看幻灯片的经历,可能是1876年他在纽黑文中学上地理课时的情景。这表明早在19世纪末,幻灯片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教育和家庭娱乐的一部分。
那些时候,一组完整的教学幻灯片稿样被视为宝贵资源,它们不仅能吸引小孩子,还能集体观看,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暗环境中放映,使得这些玻璃介质或化学胶片制作的手绘幻灯片显得格外吸引人。
手绘幻灯片与后来的彩色正像效果相比虽然缺乏,但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创作空间,可以使用较大介质达8寸甚至更大,让多人共同欣赏。此外,画师可以用彩色颜料进行细致描绘,在图案和颜色的表现上有着更多自由度。尽管如此,与拍照获得同等效果的手绘作品相比,照片仍然具有更大的力量。
随着时间推移,大尺寸摄影教学幻灯片作为一个时代产物渐渐退出人们视线。但对于普通观众特别是小孩子而言,彩色幻灯片依旧拥有诱惑力,不亚于电影。在没有电视普及的情况下,在家里能够看到“影儿”的人,只有那些购买并放映的人,他们享受的是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
今天,我们仍然见证着反转盘(也称为彩色正像)的存在,它流行于1985年至2010年前后,而现在使用的人越来越少。冲洗反转盘确实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而且成本远高于普通胶卷,因此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自己冲洗出这样的珍品。而且,由于需要背光才能看到,其操作更加复杂。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绘幻灯slide,它们遍布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性,不但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而且题材丰富多样。这种类型的手工艺品虽然不能与照相机拍出的相同质量标准相媲美,但其真实感和颜色的效果足以令人赞叹。此外,它们还因为便携性强、易于存储而备受欢迎,并且价格低廉,有些甚至只卖一角七分,是当时广泛流通的小册子之一。
北京地区教书用的以及其他目的下的电动放映设备数量至少达到300-500套,这些都是借给邻居朋友看,比放电影要方便许多,更无需花费一分钱。这就是那个时代手绘幻想slideshow如何深入人心的一个例证。而随着后来的科技进步,如今我们已难以想象那种通过手机拍照、数字化处理后的图片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过去那样的手工制作再次变得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