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背后:从“变智”到“阻智”的真相
在科技的浪潮中,智能硬件似乎成为了所有人都追求的目标,它们不仅声名远扬,也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然而,这些所谓的“智能”设备真的如其名么?我们来探究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智能。根据百度百科,智能指的是对人类的一个描述,而人工智能则是对人的意识、思维过程的一种模拟。那么,你家里的那个能够自动调光亮度的小灯泡,是不是真的能思考?
回顾历史,最初被称为智能设备的是电视机。当它搭载了安卓系统,就成了“智能电视”。随后,一系列带电或不带电的产品也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冰箱、洗衣机、电灯泡等等。但这些设备又凭什么自称为“智能”呢?
起初,只不过是将安卓系统嵌入到这些电子产品中,比如安卓微波炉。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厂商为了节省成本,对硬件进行优化(缩水),变成了针对性的嵌入式设备。这类设备能够连接Wi-Fi,并且可以通过手机APP进行远程控制,但这难道就叫做“smart device”吗?这似乎只是一种高级开发板,加上各种模块,就成为了一款传感器集成型小工具!
当我了解到这一点,我内心感到崩溃,因为整个行业似乎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要通过简单而直接的手段来操控他们生活中的物品,而不是花费时间去解锁屏幕寻找APP,然后再点击开关。这简直是在嘲笑我们的懒惰,让我们觉得只有霍金这样的残疾人士才能享受到这种便利。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在众多制造商中,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APP,这意味着不同品牌之间无法轻易兼容和协作。每个人都希望独占市场,从而各自为战,不与他人合作。这正是京东微联试图解决的问题——一个宣称能够统一管理所有遥控器功能的平台。但即使京东也不能保证支持所有类型的小编我的手机遥控灯泡,这表明它们只是整合合作伙伴,并没有真正实现跨品牌兼容性。
如果行业建立起一个统一标准,那么公平竞争就会更加明显,即使那些想借此机会骗子也会被淘汰。而最终,“智障”的硬件将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最后,我提醒所有生产和开发人员要遵循诺基亚曾经提出的信条:“科技以人为本。”任何技术发展,都应该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作为目的,而不是为了盈利或市场份额而牺牲用户体验。如果我们能忘记那些由开关控制的小东西,那么我们的世界可能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