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贸易环境因关税调整而动荡不安,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板块,受到了显著影响。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却展现出了一定的韧性。
值得注意的是,4月9日,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一度实现了3.7%的涨幅。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来看,今年一季度,科创AI指数累计上涨了18%。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等金融产品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据统计,一季度已上市的科创板人工智能ETF总体规模达到了57亿元,相比首发规模增长了3.7倍。
深入分析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这一波资金动向,既是对产业韧性的认可,也揭示了在当前关税扰动下存在的结构性机遇。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已经从依赖进口转变为自主可控。特别是在算力层面,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已经构建了覆盖多个重要区域的算力网络。在模型层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内企业,通过算法优化降低了对高端GPU的依赖,实现了性能上的突破,并成功接入了几百家企业,覆盖多个行业。特别是在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焦点。
关税政策虽然对国内硬件进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短期扰动,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以半导体为例,中国的进口替代率已经从2018年的5%跃升至35%。外部压力反而加速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迭代和创新。
庞大的内需市场也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中国AI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扩大,到2025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试验场和内生动力。
尽管关税政策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中国AI产业的底层逻辑依然稳固。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内需增长共同构成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随着市场恐慌情绪的逐渐消散,科技股的后续行情也开始受到关注。
目前,A股和港股的估值已经回归合理区间,科技资产在经过一轮调整后,也完成了估值修复。预计随着业绩趋势的明朗,后续行情将逐渐由业绩驱动。从历史经验来看,技术突破到业绩兑现通常会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国内厂商的效率较高,有望在今年中报期初步释放盈利。
科创人工智能指数作为中期布局的优选之一,凭借其独特的配置逻辑和突出的业绩表现,吸引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该指数重点配置了人工智能产业链中的算力芯片和终端应用两大核心环节,自主可控属性突出。在个股集中度方面,科创人工智能指数也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化特征,资金更精准地流向了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
从业绩表现来看,科创人工智能指数自基日以来年化收益率较高,且风险收益比适中。同时,该指数还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营收和利润增速预期均优于其他相关指数。科创人工智能指数的中小盘风格和硬科技行业分布,也更易于捕捉产业爆发的红利。
在当前政策与产业周期共振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投资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政策端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支持不断加强,同时产业周期也进入了释放阶段。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有利环境。